装出一片新天地 ——探寻“方山装潢工”的成长密码

日期: 2023-09-12 作者: 材料展厅

  一个叫得响的劳务品牌,往往能使劳动者获得更广的就业空间。可以说,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劳务品牌就是一张就业名片,品牌叫得响,也让农民工敲开了致富的“幸福门”。

  在北京南四环至五环之间,有一个叫做西红门的乡镇。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此聚集,这里自发形成了北京大型的“日结工”劳务市场。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低廉的房租,使得这里成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来京落脚的第一站、奋起的出发地……

  这一带就居住山西吕梁方山的2000多名装潢工,他们活出了价值、尊严、自信,让未来蕴含希望。

  这些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现在靠着一技之长,走出大山,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叫响了“诚信、勤劳、专业”的“方山装潢工”的金字品牌。

  《吕梁英雄传》道不尽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故事。如今,在红色文化激荡下,“方山装潢工”劳务品牌,让大山深处的劳动者在奔向致富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已成为北京的金字招牌和靓丽名片,续写着方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篇章。

  谈起方山在北京的装潢业,不能不提及已经离世的方山县积翠镇赤红村的刘香旦老人,他一生纯朴、善良、乐于助人,更主要的他是北京方山装潢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

  1997年,刘香旦的爱人因病去世,生活困窘的他投奔了北京做铜器生意的堂兄,之后他在十里河桥洞下做起了买铜器、补胎、打气的营生。

  其实,早在1994年,刘香旦就受本村村民刘保保在太原东社加工石膏板进行装潢的启发,曾带领三个儿子到太原、大同做起了相同的营生,所以在北京十里河做生意期间,会时不时无偿帮助周边居民干些修修补补的事情,留下了好名声。

  1998年上半年,在十里河做建材生意的康根山的帮助下,刘香旦给三儿子刘保柱一次性揽下了河北廊坊7栋28套楼房的装潢项目,从而开启了刘保柱的第二次创业生涯。

  今年52岁的刘保柱,1992年首次创业失败,不仅没赚钱还欠了不少债。之后半路出家,在家装行业摸爬滚打,成了北京方山装潢业的领军人物。

  1992年踏上创业之路时,钱都是向亲属和朋友借的,五百一千地凑,只要能想得到的人都借遍了。创业之初的窘迫,而今刘保柱仍记忆犹新。

  “当时我看好两个行业,一是修车,二是装潢。考虑到装潢行业成本太大,自己又不专业,就放弃了。想当然地觉得自身在汾阳省运公司一队有汽车修理三年的学习经验,搞汽修应该还行,于是在方山县土产院内开了汽车修理和零配件经销业务。”

  开张后,刘保柱发现,现实与自己的想象有着非常大的距离。一来自己年纪小,二来缺少人际关系,再加上当时的方山车辆很少,来修车的廖廖无几,零部件卖不出去,经营难以为继。

  两年后,小店关了,钱没赚到,还欠下债务。刘保柱一连在家躺了两天两夜起不来,“心里慌得不行,眼睛一闭全是上门要债的人。”时至今日,刘保柱总也忘不了当年那一种糟糕的心情,“我满脑子都在想,打工还钱,起码要10年、8年。怎么办?”刘保柱在家里苦想,希望找到一个不需要很多资金,但又能快速赚钱还钱的机会。

  对于刘保柱来说,河北廊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当时干完河北廊坊居住小区后,又承接了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外墙装潢工程;之后有一个朋友推荐去北京朝阳区吕家营做家居城装饰工程,一看面积5000多平方米,机会来了。”

  在河北、北京赚到第一桶金的刘保柱,坚定了对家装行业的信心:“北京是首都,每天有那么多房子在建,以前那套‘拎着桶,大街上揽活’的装修游击队模式肯定做不大。”

  2012年,刘保柱成立了北京保柱佳饰科贸有限公司,开设门店,与专业建筑材料市场形成配套,走上了装修专业化道路;2017年网上注册商城。

  摊子大了,危机也随之而来。2019年至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人才、资金等运转出现困难。此时的他,开始反思过往的经营策略,并放缓拓展步伐,着重公司的内部经营管理。

  刘保柱坦言,扩张的步伐不能迈得太快,不能被多元化误导,“说白了就不可以太贪,走出去是必然,毕竟北京市场有限,但天女散花的模式不适合行业发展。现在,我们的对外策略是瞄准一两个重点城市,做足当地市场。”

  经历了最初为了还钱,两天两夜难以入眠的落魄,体验了赚来第一桶金两天两夜无法入眠的狂喜,眼下的刘保柱,气定神闲地坐在北京保柱佳饰科贸有限公司负责人位子上,想着过往的岁月,想着自己在北京装修起的那么多房子、带来了那么多乡亲、带出了那么多徒弟,而且还建起了生产轻体隔墙板的加工厂,实现了装潢与生产的无缝对接,一种自豪感油然而升。

  面对着刘保柱和从方山来的亲人,方山县马坊镇马坊村的李三保乐呵呵地说,“在加工厂干了11年了,苦不重,没污染。现在一个月的工资1万元,真是好差事。”积翠镇下冯家庄村韩宇是脱贫户,来厂里3年了,他说,“因为自己对业务不是很熟练,现在1个月工资6000元,今年还收到县里发的交通补贴和稳岗补贴,这年月真不赖,打工政府还给补贴钱了。”

  吕梁曾是山西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其下辖的13个县(市、区)中曾有10个被列为贫困县,方山县就是这里面之一。

  2018年方山县整县脱贫,之后成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目前全县共有脱贫户9094户49348人,监测对象1750户3553人、占比7.2%。

  多年来,方山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立足于方山外出务工人员中装潢工比重较高的客观实际,作出培育“方山装潢工”品牌的重要决策。

  为了打响北京“方山装潢工”品牌,方山县编印发放了《方山县装潢工宣传手册》《政策问答》等多种宣传资料,下发至乡镇一级,全力提高政策知晓度。同时,组织包村干部、、下乡工作队各支力量,进村入户,蹲点宣传。充分的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每年选树一批最美方山装潢工,并及时邀请他们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巡演巡讲。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以此动员和激励更多的群众打消顾虑,勇敢走出大山。

  为打造“方山装潢工”这一劳务品牌。方山县多次派人赴京调研,根据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技术大多来自经验积累,持有从业资格证的人很少,因而制约着市场扩展的准入实际,与吕梁市技能鉴定中心对接,组织业务能力强、培训效果好的培训机构赴京开展了订单式培训,颁发了资格证书,提高了技术水平,充实了装潢力量。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2023年,方山县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着力构建更完善的工作体系,逐步推动了民生建设的良好发展。“‘方山装潢工’在推进中建立了‘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宣传发动、技能培训、就业保障’五大工作体系,让更多的‘方山装潢工’走出大山、融入城市,实现稳定就业。目前,方山在京务工人员中直接从事装潢行业的有2000余名,相关行业从业人员3000余名,总计约5000余人。”方山县人社局局长王军说。

  在北京方山装潢业当中,1992年出生的张勤勤是年轻人中的佼佼者。张勤勤是方山县积翠镇积翠村人,2015年成立了北京华轩忠信装饰装修有限公司,当年就与北京固安凝华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签订了500多万元的装潢合同。

  张勤勤说,“2000年父亲张成年跟着姑父马平平来北京搞装潢,我也跟着父亲来北京上学,受他们的影响,从小我就喜欢上了装潢。”

  2010年高中毕业后,张勤勤就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北京装潢工的道路。由于他吃苦耐劳,技术非常精湛,2011年带领5个小伙伴一年就赚了20多万元,为了鼓励同伴他还给他们每人发了2000元的大红包。

  回想13年的创业经历,张勤勤深有感触的说:“刚来的时候人生地不熟,要资源没资源,要资本没资本,当时想创业比较迷茫。后来能成功,是因为我们方山人诚信务实。我们企业规模尽管不大,但是每一步走得比较稳健,每拓展一个行业、投资一个领域,今天看都有比较好的回报。”

  在张勤勤的办公桌上,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本《民法典》特别引人注目。原先只有高中学历的他,通过自学已经取得了大专文凭。张勤勤说:“在公司里面我自己带头考证,因为我始终认为必须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新华字典》我经常看。《民法典》实施以后对民事这一块调整了很多,我们办企业的只有学习新知识,才能够在企业管理上更加及时准确地掌握国家的法律和法规,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造福社会。”

  作为公司的掌门人,张勤勤为人行事低调,生活朴素,但非常热衷于家乡建设和发展。2011年,在父亲的帮助下,投资90余万元建起了酒店,解决了一批村民的就业;2016年,积极做出响应政府招商引资号召,投资200余万元建起了腻子加工厂,解决了10多名脱贫户的就近就业。“如果从赚钱的角度,北京或者在外地有更多的机会。如果从资源的角度,外面可能有更多的资源比方山好。我为何需要在方山投资,主要是想在方山做点事情。同时利用这一个项目带动周边的发展。”在谈起为何选择回家投资时张勤勤说道。

  在张勤勤的带领下,慢慢的变多的方山年轻人到北京寻求发展,慢慢的变多的装潢工有了较为稳定的业务。如今在北京的方山人抱团发展,在千里之外的他乡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张勤勤施工的北京亚和伟腾家居广场上,施工现场负责人韩玉梁对方山装潢工的评价是:“朴实、诚信、心眼好、技术高。”

  方山装潢行业北京领军人物刘保柱说,“在北京创业25年来,带出方山装潢工有五六百人,他们相继都成了引路人。马平平1999年来北京装潢时和我借了460块钱,在北京赚钱后,现在在家乡创业;郝宝贵在云南搞装潢、李小平在北京昌平搞装潢,方山装潢工已经分布在全国各地。”他还说,“方山在北京的装潢工,2005年至2007年期间为最高峰,达到3000多名。截止目前,在北京搞装潢时间最长的已将近30年,短的也在10年以上。年龄以30至60岁居多。近年来一般工人的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技术好的可达到十六七万元,2000多名装潢工一年的收入至少是2亿元。”

  方山装潢工走出大山,融入城市,服务保障是关键。方山县委副书记、县长高鹏说,“我们要做装潢工的坚强后盾!让群众体会到政府的关心、更重要的是体现政府对这个品牌的发展决心,鼓励广大群众去参加了,共同发家致富。”

  为了让北京装潢工“想出去”“能出去”“安心出去”,2022年,由北理工大学提供场地,方山县选派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驻,提供用工信息和组织劳务输出,收集方山在京务工人员信息,定期开展各类推介会、服务月、知识讲座等活动,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等事宜,从而扩大和巩固了方山人在京就业规模和质量。

  当下,在北京做装潢生意的方山县积翠镇积翠村王永强一有时间就会到服务站和工作人员拉家常,话乡音,他说来这里就像回到了家里。“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一两句都说不完,他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2001年,刘保柱把朋友王永强一家带到北京创业,刚来时由于王永强身无分文,刘保柱只好把他们一家人安排在自己本来就狭窄的家里居住,同时将他们安排在自己的装潢场地做工挣钱。

  一个多月后,刘保柱给王永强介绍了装潢业务。王永强带着2个工人开启了自己的装潢生意,不曾想一下子赚了3万元。

  2014年,发家致富的王永强投资4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了酒店,解决了村里10多名群众就业;2020年又投资200余万元建起了养猪场,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注入了勃勃生机。

  如今,王永强带领20多个装潢工在北京、内蒙古等地搞装潢。王永强说,“近两年,装潢工一天的工资400至600不等。去年,圪洞镇班庄村侯海强和侯海伟兄弟俩一年各收入15至16万元,峪口镇土坌则村薛宏伟一年收入16至17万元,圪洞镇后东旺坪村薛建伟一年收入17至18万元,方山人打造出了自己的装潢品牌。”

  北京此行,我们还采访了很多“北京方山装潢工”,他们讲述着自己的成长尽力,分享着自己的幸福与欢乐,当然更期待着有更多“脱贫致富”的故事上演。

  “方山装潢工”项目,一头托起成百上千家庭的致富梦想,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希望。

  方山县委书记周小云说:“我们将继续在北京等地打造诚实守信、忠厚勤劳的‘方山装潢工’品牌,努力把‘方山装潢工’这条特色路、富民路走下去,紧盯高质量充分就业课题,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巩固衔接同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从培育特色劳务品牌破题,用打造‘方山装潢工’解题,在全方位高水平发展的考卷上奋力书写方山答案。”

  “方山装潢工”项目一头托起成百上千家庭的致富梦想,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