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技术支持
技术支持

定西:铜铝铸造搭“快”车 非遗焕发“新”活力

更新时间   2024-07-04 06:36:12 作者: 技术支持

  初露,在定西岷县铜铝铸造非遗传承人蒋胜平的家里,蒋胜平正在和厂里的工人们做铜大(dai)锅模型,不到8点钟,一个直径宽4米的铜大(dai)锅模型就做好了,经过晾晒后,他们将做好的模型放在自家院子里挖的大坑里,组合好密封,填土夯实,并预留好浇铸口和通气孔。

  凌晨,蒋胜平就要对铜大(dai)锅进行熔炉浇铸,为了确认和保证万无一失,蒋胜平又将浇铸用的器械一一进行了检查,检查电解炉的时候他发现电解炉无法启动,他顿时急的手心冒汗。于是他立即打电话求助清水供电所电工何怀斌,不到一会儿,电工何怀斌和同事来给他检查用电设备,检查发现他家空气开关A相导线老化烧断,导致缺相无法启动,免费更换导线后电解炉回到正常状态使用。

  定西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甘南草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洮河两岸繁衍生息,积淀了丰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加工业种类非常之多,岷县铜铝铸造技艺是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蒋胜平,自幼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这项技艺,见证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历程。

  铜铝铸造制作的步骤多达十几个步骤,匠人以砂为原料,混以黏土后,制作成所需模具,而后雕花于上,再将高温熔化的铜水或铝水灌入模具内。待其冷却后,敲碎砂制模具,取出成品,再进行最后的打磨加工。

  蒋胜平:“我从小就开始有效学习这门古老的技艺,从传统制胚烧制,到现在的电解炉,我们这一代匠人可以说见证了传统制作技艺和现代化发展的有效融合,尤其是在电的使用上,也加快了我们制作速度的提升,铜铝铸造也搭上了“快车道”, 正如当地的顺口溜‘铁匠铺里工艺改,打铁不再烧煤块;电炉电锤电砂轮,叮叮当当锻打快......’”。

  随着乡村电气化的推广,蒋胜平把铁匠铺里的煤炉拆了,用上了感应炉、电锤、砂带机、角磨机等电气化设备。

  据蒋胜平介绍,以前浇铸加热用的燃料为木炭,煤是不能代替的,煤的加热温度达不到,加热的炉具叫勺子,有一个自制的圆桶状风箱由整块圆木制成,长度有1.5米左右,拉起来很费力,需由4—6人才能拉动,由于铜的沸点很高,一般大功率的鼓风机持续吹风也达不到熔点,浇铸时一勺子铜(100公斤左右)需由20流拉风箱持续加热达6个多小时。谁家要“扯活”,当地人叫熔铜浇铸为“扯活”,需得邀请亲房邻居,东家提前备好足够的伙食,从午夜2时开始起炉。尤其在冬天,要有五六个男女站在风箱把子的两边扯着大风箱,一个人不断地加料、添火,并不时地清除铜里的杂质。

  近年来,国网定西供电公司将清水镇清水村列入美丽乡村电网改造计划,为该村新装一台2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增容改造配变2台,改造低压绝缘线公里,极大程度提升了供电可靠性。

  “铜铝铸造技艺对炉温要求比较高,自从用上电解炉,锻制时掌握温度和火候越来越精确,锻制的工艺剑质量也慢慢变得好。 使用电解炉高温锻造,中间不能断电。很感谢供电公司服务人员经常上门服务,有他们在我用电特别放心!”蒋胜平说,自从清水村一座座铁匠铺电气化改造后,国家电网甘肃电力连心桥(定西岷县)员服务队定期上门服务,帮助铁匠铺排查线路和锻造设备用电隐患,询问设备容量及用电需求情况,提出合理化用电建议,并留下“服务名片”,做到只要一个电线小时随叫随到。

  如今,清水村的4家大型铸造企业和220多户打铁铺全部实现了电气化生产,年产值5000多万元,户均纯收入10万元左右,产品销往青海、西藏、四川、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过去靠风箱控温的煤炉改成了精准控温的电炉,一锤一锤锻打的过程也被省力的电锤代替。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帮助村里的铁匠铺节省了用能成本。

  “在电气化的助推下,铜铝铸造的设备一直更新,在清水镇清水村从事这门手艺的年轻人也慢慢变得多,真的是老手艺“铸造”了新生活,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岷县铜铝铸造技艺”这一古老手艺也将得到传承和发扬。”蒋胜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