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4月11日开幕 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4月10日开幕

日期: 2023-09-11 作者: 业务范围

  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各项工作准备就绪,将于今天上午在市民中心礼堂开幕。昨天下午,大会举行预备会议,通过大会议程,以及大会主席团和秘书长名单。随后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大会的有关事项。

  根据表决通过的大会议程,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将审议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审查深圳市202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深圳市202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计划草案,审查深圳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深圳市2022年本级政府预算草案,审议深圳市2022年民生实事候选项目,审议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审议深圳市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

  大会预备会议结束后,大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表决通过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日程,根据会议日程,本次大会定于4月11日上午开幕,13日下午闭幕,会期三天。

  会议还推选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推选大会全员会议执行主席;决定大会副秘书长;听取民生实事候选项目情况说明并讨论《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办法(草案)》,提交各代表团审议;决定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办法;通过代表提出质询案和询问案需要注意的几点;决定代表提出议案截止时间等。

  4月10日,深圳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在深圳会堂开幕。市政协主席林洁作政协深圳市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市政协副主席田夫、吴以环、陈倩雯、王大平、姜建军、王宏彬、乔恒利、王幼鹏,市政协党组成员陈林,市政协秘书长梁增昌在主席台就座。会议由吴以环主持。

  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覃伟中,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文智,全国政协委员黄兰发、宋海、林武、戴北方,市领导艾学峰、刘连生、黄敏、余新国、王强、杨芝春、张玲、蒋宇扬、刘国周、余钢、郑红波、陈清,市中级法院院长张应杰,市检察院检察长李小东,市政府党组成员杨胜军,市政府秘书长高圣元出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市政协老领导。

  林洁代表政协深圳市第七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她说,换届以来,市政协常委会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守正创新、奋发有为,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切实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为深圳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新征程走在全国前列作出了积极贡献。

  回顾2021年工作,林洁表示,市政协深刻汲取百年奋斗精神伟力,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实现新提升;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助推“双区”建设取得新成效;秉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助力民生福祉改善取得新进展;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为深圳经济特区事业发展凝心聚力展现新作为;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政协履职呈现新风貌。

  林洁表示,2022年市政协要加强政治建设,落实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夯实共同思想基础;强化责任担当,锚定中心大局,倾力服务深圳争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行示范者;发挥制度优势,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全力助推经济特区建设重大举措落地落实;坚守初心使命,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标杆;坚持团结民主,强化统一战线功能,着力汇聚先行示范区团结奋进正能量。

  林洁表示,落实习关于“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的重要要求,市政协通过系统探索总结,形成了“1+10+N”专门协商机构工作体系,有利于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市政协要以体系化建设为抓手,推动政协协商民主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更好地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深圳改革发展凝聚磅礴力量。

  同心奋进新征程、聚力建功新时代。林洁表示,市政协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情况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谱写深圳人民政协事业新篇章,为深圳奋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实际行动迎接二十大胜利召开。

  市政协副主席田夫向大会作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敏向大会作七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通报。

  市各派、工商联(总商会)及市知联会负责人,在深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在深的海外侨领等有关方面的人士应邀列席会议。

  4月10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长覃伟中,市政协主席林洁出席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48名政协委员围绕经济、城市、创新、文化、生态和民生等领域建言献策。覃伟中表示,要始终牢记习殷殷嘱托,牢记党中央赋予深圳的新时代历史使命,广泛汇聚包括政协委员在内的各方面智慧和力量,推动深圳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努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上,陈伟民、马晓歌、费晓愈等13名委员先后发言,35名委员提交了书面发言。听取委员们的发言后,覃伟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市政协和各位委员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委员们的发言紧扣“双区”建设,紧扣深圳发展的重点难点,紧扣市民企业关心的热点,有高度、有深度、有厚度、有温度,充足表现了政协委员很高的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水平。市相关单位要认真梳理、深入研究、充分吸纳,更好推动落实。

  覃伟中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习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的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携手推动深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希望市政协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充分的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逐步的提升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围绕抢抓“双区”驱动、“双区”叠加、“双改”示范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战略机遇,围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深圳改革发展多提宝贵意见建议,共同把深圳这座城市建设得更美好,让市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领导艾学峰、黄敏、王强、田夫、吴以环、陈倩雯、王大平、姜建军、王宏彬、乔恒利、王幼鹏,市政府秘书长高圣元,市政协党组成员陈林,市政协秘书长梁增昌参加会议。

  昨日上午,在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上,来自各界别的13位政协委员一一登台,围绕综合改革试点、大湾区建设、数字化的经济、非遗保护和快读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权益保护等诸多方面,现场建言献策,干货满满。

  办国际医院,看香港名医。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推出27条改革举措和40条首批授权事项,其中卫生健康相关授权事项就包括“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去年4月,深圳市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医疗服务跨境衔接的若干措施》,在推动深港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方面又迈出一大步。

  “探索完善医疗服务跨境衔接机制是深圳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道必答题,作为考生,深圳的表现可圈可点,答题不仅速度快,而且质量高。” 市政协民盟界别委员、龙华区政协副主席马晓歌发言时表示。

  但是马晓歌认为,相对业界所期、居民所盼、融合所需,跨境医疗服务还存在着“大门已开、小门未开”的困境。他建议,加快法规供给,推动“宽入”政策,特别要用好特区立法权,及时出台配套的特区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宽入”政策予以明确和细化。同时,在机构准入方面,建议完善特区医疗条例,让深港澳办医主体平等准入。对于人员准入,建议港澳医师短期执业延长至5年,允许多点执业和多专业执业,为中青年港澳医师申请内地医师资格开绿灯,加快制定港澳护士、药师等准入规则,鼓励港澳各类医疗专才来深就业、创业。对于药械准入,建议争取上级授权进一步扩展可使用的港澳药械目录,扩大指定医疗机构范围,一直在优化深圳的医疗条件。对于技术准入,建议对已在港澳临床应用的前沿医疗技术建立特别审核机制,便于先进的技术的及时引进、应用和推广。

  5G意味着一片新的蓝海。目前,深圳已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市政协民建界别委员、坪山区政府副区长费晓愈在大会发言上提出,要从“5G+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体系等方面入手,将深圳打造成为全国数字化的经济中心城市。

  费晓愈认为,深圳工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城市首位,数字化的经济建设规模也领先全国,但在推动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方面却还不是“优等生”,最终的原因不在于我们没能力,而在于信息网络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被“卡脖子”的情况,企业在具体实践中,对“5G+工业互联网”技术存在着“不想用、不能用、不敢用”的顾虑。

  费晓愈建议,目前最急迫就是要大力建设“5G+工业互联网”核心节点,强化网络基础技术支撑,把深圳建设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的“交通重镇”。 同时,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数据中心,促进工业数据共享和开放利用,实现多方数据的融合和价值创造,助力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的创新发展。此外,制定推动“5G+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产业政策,鼓励企业热情参加,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切实打通“5G+工业互联网”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加速推进深圳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无废城市”建设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2019年,深圳入选全国首批11个“无废城市”试点,通过政府、市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了包含58项指标的建设目标体系,目前56项已经达标,走在全国前列。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深圳‘无废城市’建设与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的目标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委员、市水务局副局长沈凌云在发言中举例说,生活垃圾分四类处置,分别是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其他垃圾采用焚烧方式集中处置,其余3类生活垃圾的收运和处置分别由各区和各街道组织实施,存在着局部小散乱的问题,监管链条长、难度大。

  “无废城市”建设是长期目标,沈凌云建议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逐步优化“无废城市”的工作任务和指标体系,力争在深圳率先建成源头少排放、资源全回收、废物零填埋的“无废城市”样板,实现固态废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别要建立固态废料全过程智慧化管理体系,整合打通各部门的管理信息平台,形成全过程可监控、可评估、可预计、可追溯、可共享的固废管理信息一张图。同时,将 ‘粤省事 ’ ‘深i您 ’这些市民认可度很高的微信小程序延伸到 ‘无废城市 ’建设领域,比如可以向资源回收企业和市民开放线上对接渠道,提供预约上门回收服务,充分调动市民参与资源回收的积极性。” 沈凌云说。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向,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应当在这方面作出贡献,在共建人文湾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市政协民进界别委员、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阮艺华表示,非遗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做好属于深圳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展现中华文化自信,增强港澳文化认同,为“双区”建设添加助推器。

  深圳既有沙头角鱼灯舞、疍家人婚俗、大鹏山歌等本土非遗项目,也有平乐郭氏正骨法等外地非遗项目落户,体现出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的开放包容特性。阮艺华指出,目前深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一共有214项,但国家级非遗项目只有7项,与北上广的差距较大,非遗资源与城市人口文化需求相比不相匹配,与此同时,深圳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面临着缺乏综合性的非遗展示平台、非遗传承人老化断层等问题,非遗创新性发展亟待破题。

  对此,阮艺华建议,推进非遗传承“在校园、在社区、在商圈”,鼓励高校和中小学校开发非遗课程,支持学生组建非遗社团开展活动,设立专题研究项目,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开展常态化的非遗传承活动,设立非遗在社区传承保护基地,以及设立非遗特色街区、非遗创新产业园,开展大湾区创新创意设计论坛和大赛,打造文娱+文创的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此外,他还建议在挖掘本土非遗资源的同时引进优秀的外地非遗项目;建设非遗综合展示平台,如筹建深圳非遗展示馆,或在现有的博物馆中设立专题非遗馆,全面展示深圳的优秀非遗项目。

  “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就业灵活、时间自主、门槛低、收入还行,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市政协总工会界别委员、市总工会副主席古成在大会上的发言关注各类灵活就业人员、平台就业群体,聚焦该群体的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

  当前,以网络站点平台为基础的平台型经济加速发展,新业态领域平台经济日益成为推动我们国家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深圳新业态领域平台经济也呈现高速发展形态趋势。古成介绍,我市新业态领域行业和区域集聚发展特征明显。“要加大建会入会力度,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统筹下,推出针对新就业群体的专项帮扶保障体系,切实把他们吸引过来,组织起来,稳固下来。”古成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工会、行业协会、平台企业及职工代表共同参与,围绕大家最关切的收入分配、工作时长、劳动安全等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制定新业态领域劳动关系规范与行业准则。

  他还建议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条例,建立劳动关系风险隐患排查预警和处理机制,同时抓紧出台相关的行业发展规范及有关标准,建立专项统计、信息沟通、数据共享、协调处理等制度,为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的治理提供精准数据与信息支撑,进而更好地稳定和带动就业。

  作为国内重要的金融中心,深圳已成为中国财富“聚宝盆”之一,发展财富管理的基础条件优越。深圳要打好“政策牌”,制定出台支持财富管理中心的政策,与金融企业扶持政策、金融科技政策、创投政策等形成合力。同时,打好“特色牌”,重点支持布局跨境理财、智能理财,鼓励数字人民币、区块链、AI在资管领域的场景应用。

  深圳承载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崇高使命,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方面理当走在前面、勇当尖兵。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科学精准保护生物植被,打造与超大型城市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生态格局,培育具有深圳特色的森林生态系统。

  2021年前海“扩区”,深港合作迎来新发展机遇。未来,深港之间怎么来实现深层次地融合,关键在不断推进深港之间“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比如,加快深港两地机场间快速轨道交通,争取实现深港机场航站20分钟内直达;在前海开展数字人民币应用试点,鼓励企业开发跨境移动支付应用等。

  深圳是海峡两岸学生棒球联赛总决赛指定的举办城市,至今已成功举办3届总决赛。深圳应率先一步建设全国“棒球之城”,打造城市新名片,以“棒棒”的运动、“棒棒”的赛事、“棒棒”的朋友,营造国际化城市环境,吸引更加多国际人才,为两岸融合、祖国统一贡献深圳力量。

  发展势头强劲的民营中小企业群体是深圳经济创新增长重要动力,要加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转型协同生态,大力推广行业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创新突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高端要素,打造数字化转型协同生态,完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体系。

  深圳要抢抓RCEP机遇,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发展,支持企业在RCEP成员国建立海外直采中心,构筑境外战略资源基地,培育多元化全球供应链网络,加强高水平经贸规则对接,持续开展RCEP规则一国一策跟踪研究,帮企业全面准确理解协定的内容,同时也加强企业合规体系建设,不断的提高产业化解争端、抵御冲击的韧劲。

  香港和深圳都拥有各自丰富的影视产业资源,深港两地影视产业“合则两利、和则大利”,应充分的利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契机,在前海规划设立“深港影视产业园区”,将香港优质的影视产业要素引进前海,形成深港影视合作发展的集聚效应。

  港澳青年是“一国两制”事业的未来,建议将港澳青年实习计划从企业延伸到社区、街道办,在每个区选择一个工作优秀的街道办,作为实习对接机构,通过与港澳两地青联、青协等机构及地区社团合作,定期选拔一批港澳青年,到街道办实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深圳社会,建立起正确的国家观。

  10日晚,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11名政协委员先后发言,围绕“全力发展数字化的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现场建言献策。市政协主席林洁,市领导黄敏、郑红波,市政协秘书长梁增昌参加会议。

  去年1月4日,《深圳市数字化的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3年)》发布,提出到2023年,深圳全市数字化的经济产业增加值突破1900亿元,年均增速6.5%。

  市政协经济界委员厉伟发言时认为,云、AI等数字化的经济底层技术的创新以及应用都需要从早期培育,要逐步发展高质量数字化的经济,深圳有必要从科研阶段和早期创业阶段下手培育。

  厉伟建议,要建设AI大装置作为公共服务平台,“比如,落地在上海的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极大降低人工智能生产要素成本,让AI落地摆脱人力密集的状态。基于此,能轻松实现人工智能规模化生产和赋能,全面解决城市管理智能化、商业服务智能化和个人生活智能化过程中的各种长尾应用需求,打通AI落地的商业化价值闭环,进而构建基于物理空间的搜索引擎和推荐系统。深圳也应支持建设此类公共服务平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厉伟说。

  同时,要增加市场开放,吸引项目落地。厉伟认为,吸引优质项目的要素不仅是资产金额的投入,许多优质科技项目更看重后期市场开拓方面服务。“吸引项目落地,给科研经费,不如给‘首台套’费用,给房给地不如开放市场和应用场景,运用立体化思路招商。”厉伟说。

  “数以万计的中小传统制造业企业‘不愿转、不会转、转不起’慢慢的变成了了高质量推动数字化转型工作中的痛点。”市政协民建界别委员王志毅发言时直指痛点。

  王志毅建议,要营造生态,构建数字化转型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具体包括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构建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为主体、若干细致划分领域数字化转型分中心为根系的创新中心网络,强化共性基础技术供给生态体系,协同打造数字生态发展共同体,提供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解决中小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共性基础问题。

  同时,打造产业基础大数据平台,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放数据,构建产业链数据“云”平台,打破数据孤岛,让“分散”的数据“聚合”起来、让“聚合”的数据“流动”起来、让“流动”的数据“鲜活”起来。

  其次,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扩大“5G+工业互联网”应用,激活数据潜能并开展大数据应用试点示范等,提升数据管理和开发利用水平,充分的发挥数字化的赋能、赋值、赋智价值。

  市政协经济界委员、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陈清州结合自己的企业运营实际,给出了国际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

  “结合自身工作体会,我认识到企业的To B数字化营销转型,对国际化经营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陈清州观察到,很多公司成立了新的营销业务模型,并使用多种数字化手段进行支持。比如,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化平台CRM;高效、智能的产品平台PLM、CPQ、ERP;全客户接触点的价值内容官网、APP等。这一些企业的数字化营销转型主要为了达到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精准营销、提升运营效率等目标。

  陈清州也坦承,企业在探索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困难和挑战。比如,支持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国产软件能力不够,使得很多企业涉及官网、数字资产管理、营销自动化、客户关系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管理等软件都是国外软件厂商的平台。其次,企业上云会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但同时也给企业数据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此外,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时间和成本的过程,要求企业保持战略定力,能够在坚持长期主义前提下不断进行投入。

  陈清州建议,深圳要构建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态环境,为企业数字化转型保驾护航。比如,全力支持相关国产软件的开发,使中国的国际化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能更多地选择来自中国本土的软件和平台。深圳的数字化转型生态建设,还可以融合深圳较为发达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充分的发挥深圳现有高科技公司、网络公司的优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以5.36%的60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比例,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但是年轻城市也面临着“老”问题。10日晚,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举行联组讨论,来自、民革、民盟、致公党、台盟、总工会、妇联、工商联、社会科学界、社会福利界、少数民族、宗教界、特邀本市、特邀香港等14个界别的委员就深圳如何构建高水平、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把脉开方。委员们认为,必须“有备养老”才能“老而无患”。市领导艾学峰、陈清、姜建军参加会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格外的重视养老工作,深入推动养老服务综合改革,在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对标老有颐养目标,在管理运行机制、居家社区服务、友好环境建设、养老要素支撑等方面,我市还存在诸多堵点和痛点。”市政协社科界委员曹秀梅说,目前我市面临养老用地紧缺、成本偏高的问题,而高地价使得中心城区土地资源很难自发流向盈利水平偏低的养老行业,同时配套养老设施“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落实不到位,“用地难”成为制约大城养老的关键卡口,另外,通过“招拍挂”形式获取土地的高额用地成本也使经营性的养老机构不堪重负。

  因此,她认为要加强街道、社区两级养老设施建设,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增加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满足老年人就近养老的需求。“可借鉴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经验,由政府无偿提供普惠性养老服务设施物业场地,政府负责普惠性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投入,减轻市场主体‘前期投入’。”曹秀梅还建议,要严控养老机构建设成本,避免社区养老设施“超标准”建设和“豪华化”倾向,着重发展街道、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引导专业机构微利运营,织密街道、社区就近养老服务网络,确保普惠性养老服务的品质有保障、价格可承受。

  市政协社会福利界委员房涛表示,应当以差异化的组织和运作机制,为老人提供3类导向明确的服务:“一是由民政兜底失能失智的生存和安全型老年服务;二是康复辅具社区共享租赁、餐补活动等安全和社交型老年服务;三是人力资源再开发、养老金融和银发经济服务,让养老变成资本而不是成本。”

  房涛建议,要实现精准施策,第一步是要建立一个高质量、多层次养老政策实验室,同时把各部门有关职能政策打通。

  “建议通过大数据技术与养老服务的相互结合,构建智慧养老服务新模式,加强数据信息实时共享,整合养老资源,构建老年人群体大数据库,描绘用户画像,精准提供养老服务。”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常远建议,要通过数据库对未来30-50年深圳养老的数据变化进行数据分析、科学预测,精准把握深圳未来养老需求。

  “深圳市老年人中70周岁以下约占2/3,其中约95%是活力老人。满足活力老人的多元需求,促进社会参与、开展积极养老,是深圳构建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市政协妇联界别委员陈励表示,目前日本71%的60-64岁的老人和49.6%的65-70岁的老人在工作。深圳应搭建就业平台,鼓励自愿参与,让老人发挥所长,从事传播文化和科技知识、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等活动。

  陈励建议,可以积极推行“银龄行动”,由老年志愿者组成医疗组、教学组、科技组,到深圳对口帮扶地区的医院、学校、中小微企业组织援助活动;也可聚焦社区开发多种适合老年人灵活就业的岗位。

  养老护理员队伍能否跟上,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养老服务的品质的关键。面对目前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滞后、专业人才匮乏、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的现状,市政协致公党界别委员杨浩勃认为,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推动养老护理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应该将养老护理员纳入我市紧缺技能人才职业目录,在积分入户、子女入学、公租房申请等方面的政策给予倾斜,推动养老服务人员职业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营造良好的从业氛围,吸引优秀青年、专业学生从事养老服务。”杨浩勃建议,要构建养老护理员多元供给格局,鼓励和支持有关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加强本科层次养老人才教育培训,同时将“养老培训就业扶贫”提上重要日程,扩大养老护理员的来源。她还提议建立养老护理员诚信监管制度,引导养老护理员树立良好从业形象。

  广纳天下英才,共建创新热土。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人才引进、创新资助等方面陆续出台政策,引起积极反响。在昨日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上,不少委员就深圳如何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这一话题展开热议。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深圳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入实施人才战略至关重要。而要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就迫切地需要建设一支更高质量、更为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是十分重要的,能引领人才队伍的建设,充分的发挥人才作用。”市政协教育界委员阮双琛说。

  他建议,深圳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国际化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包括顶级人才),各级各类人才要有年度计划、年度考核评价,发挥考核评价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推动作用;要落实对人才的考核评价执行情况,对各级各类人才进行考核,建立动态淘汰制,提高人才质量;可成立督导机构对人才考核情况抽检,了解人才队伍现状,并出版人才考核简报,保证人才考核评价健康发展。

  抓住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契机,推动深圳从国内移民城市向国际移民城市转型,是市政协科学技术界委员奚丹关于深圳如何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思考。

  他在提案中建议,首先要树立深圳国际化的城市形象,增加国际航线,增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博物馆、艺术馆、音乐厅等文化场馆,举办国际性的技术峰会和学术论坛,并要通过多种渠道,面向海外高层次人才传递深圳经济发展状况,增强城市吸引力与影响力,让深圳成为海外人才回国的首选城市。

  奚丹希望深圳可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申领流程,为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深提供便利,优化外籍人士来深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出台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吸引与保留政策,并探索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

  让在深发展的人才“来得放心、住得安心”,是深圳近年来发力解决人才问题的导向之一。市政协九三学社界别在《关于加大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安居保障力度的提案》中指出,目前深圳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造产业、创新、人才、教育的全链条科学技术创新体系,但深圳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安居政策并未形成体系,“人才链”难以与“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相协调贯通,这与深圳建立人才中心、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不相匹配。

  提案认为,深圳应完善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安居保障体系,将人才安居保障进一步向科学技术创新主体倾斜,出台科学技术创新人才住房保障实施细则。例如,可根据产值税收和人才贡献分级分类,就近原则,集中供给,发挥群聚效应,将人才、企业、政府粘连起来,并加快布局人才居住小区配套的高端教育服务和高端医疗保障服务,使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安居保障政策体系更全面、更有效。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是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市政协侨联界别委员林宜龙认为,香港有人才,也有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国际环境,但产业结构受限;深圳有“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因此双方需要更多人才政策协同。

  他表示,目前河套深港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香港科学园深圳园区也设立在该合作区内;兼具深圳东部中心、深圳高新区核心园区、深圳未来产业试验区三大定位的坪山多项主导产业迅猛发展,建成了多家立足港资企业的“港澳青年实习见习基地”,建议深圳与香港两地政府可以此为出发点,在人才政策上加强合作,发挥两地吸引高水平人才的双重优势。

  他认为,深圳与香港两地政府可以对香港科学园深圳园区及在坪山高新区设立的港澳青年实习见习基地等载体进行认证,对通过认证的科研企业和机构的人才雇员给予高水平人才称号、参照“港人港税”缴纳个人所得税、对特别高端的国际一流领军人才给予更多资金资助等。

  (2022年4月10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王伟中 骆文智 艾学峰 程步一 鲁毅 高自民 蒋宇扬 彭海斌 裴蕾(女) 汤暑葵

  于宝明 马宏(女) 王卫 王伟中 王延奎 王守睿 王坚 王虎善 王京东 王强 毛伍元 艾学峰 乔宏彬 任彤(女) 任国明 刘广阳 刘初汉 刘胜 汤暑葵 孙福金 杨芝春 杨军 吴书坤 何锐军 余新国 张礼卫 张春华 张玲(女) 张清明 林良浩 林洁(女) 林慧(女) 周荣生 周益川 郑春雨 费英英(女) 骆文智 袁志雄 聂国辉 高自民 涂欢(女) 陶永欣 黄伟 梅浩 彭迎九(女) 彭海斌 蒋宇扬 程正华 程步一 鲁毅 曾玉芳(女) 曾湃 谢晓东 蔡颖(女) 裴蕾(女) 廖澍华 谭刚 薛其坤 戴毅

  (2022年4月10日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主席团第一次会议通过)

  汤暑葵 高圣元 牛长涛 曾雪莲(女) 吴筠(女) 马鸿雁(女) 吴晶(女)

  二、审查深圳市202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深圳市202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计划草案;

  三、审查深圳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深圳市2022年本级政府预算草案;

  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各项工作准备就绪,今天上午开幕。9日,各界别委员向大会报到。在接下来的两天半时间里,委员们将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积极建言献策、履行职能。

  本次会议议程包括:听取和审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列席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听取和讨论市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有关报告;听取市政府关于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办理情况的通报、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审议通过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有关决议。

  会议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促进深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协商民主建设,组织大会发言、分组(联组)讨论等会议。

  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即将开幕,9日下午,500多名市人大代表陆续向大会报到。他们带着民意和信心而来,聚焦深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把脉百姓身边热点难点问题,将一年来的调研和思考化作一份份议案建议。记者正常采访发现,代表们关注问题的切入点越来越“小”,观察视角越来越“细”、意见建议越来越“实”。

  作为创新之城,深圳怎么来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强自立,这是许多人大代表思考的问题。

  “只有不停地改进革新,将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企业才有未来。”市人大代表、深圳市东汇精密机电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彩梅说,非公有制企业是靠市场之间的竞争求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很强技术革新意识,是核心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深圳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就要发挥好民企的作用,制定出台更多普惠性的政策措施,营造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打破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等方面的壁垒。

  市人大代表、深圳湾实验室副主任涂欢说,深圳在打造良好创新环境上持续发力,取得瞩目的成果,也有逐步优化的空间。比如,生物医药属于典型的“高创新、高投入、长周期”产业,尤其是研发创新方面,以特殊物品为主的科研耗材高度依赖国际交流与协作。建议建立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进口研发物品“白名单”制度,搭建生物医药进出口“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以突破当前特殊物品在入境检疫方面的瓶颈问题。

  据统计,深圳有超过10万名外卖小哥,他们风驰电掣般穿梭于城市的每个角落,在给消费者送去便利的同时,也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市人大代表、广东深宝律师事务所主任黄振辉说,根据国家标准,电动车时速不能超过25公里。然而,骑手们往往最高开到时速50公里,才能勉强满足在高峰时期30分钟内配送。一旦超时就要扣一半配送费,甚至有可能因退单遭遇更大损失。骑手们被速度绑架,频频违反交规,政府部门监管起来也有一定难度。

  黄振辉认为,外卖小哥“唯快是图”,成为交通事故高发群体,根源在于岗位规则设置不合理,降速意味着降薪。要让外卖小哥“慢下来”,除了交警部门管理处罚机制之外,还需外卖平台重构规则,提高管理和评价机制科学性。根据道路状况、天气等因素,科学分配每单送餐时间和外卖小哥送餐单数、核发每次送餐的薪酬,让外卖小哥有充足的时间送餐,实现安全骑行与经济收益的有机统一。

  深圳是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怎么样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效率,成为城市管理的一道“必答题”。

  市人大代表、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金融服务促进会会长李继朝说,建筑施工工地是我市用水大户之一,据统计,每个工地每天产生500-1500吨废水,全市工地每天产生废水可达百万吨。据当前废水净化处理先进的技术,废水经处理后水质完全可达到再生水标准,实现循环再利用,减少自来水用水量,为城市“解渴”。

  李继朝建议,在全市各工地全方面开展建筑工程废污水处理工作,将处理后废水循环利用施工现场设备、车辆冲洗等方面,如有结余,可就近向市政用户供水,用于市政绿化、降尘洗路等工作。

  “经测算,建筑废水在满足各工地自身要同时,每天还可对外提供数十万吨再生水,这对缺水的深圳非常宝贵。” 李继朝建议,打造全市建筑施工工地废水回用智慧管理调度平台,实现废水净化处理、工地监督、中水储存、用水调度、节水管理一体化管理。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形成建筑施工工地节水的深圳经验和深圳示范。

  “最严限塑令”颁布两年多,成效如何?市人大代表肖幼美调研发现,众多大型连锁商超目前使用的均为可降解塑料袋,但是“管得住大连锁,管不住小卖部”,农贸市场、临街商铺、街边小贩大部分仍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随着快递、外卖等行业兴起,加重塑料包装需求反弹。

  可降解塑料袋推广困难的一大原因是成本过高,一元钱左右一个,经营户难以负担,很多消费者也不愿买单。肖幼美建议,可引入社会资源,由第三方平台做统筹安排,统一设计、统一采购环保型塑料袋,通过引入“袋身广告”降低使用成本,让商家和消费的人愿意用、用得起,以达到减少“白色污染”的目的。

  肖幼美认为,要实现“禁限塑”,不仅要材质替代,更要源头减量。建议从顶层设计着手,明确未来若干年深圳“禁限塑”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并参照食品安全监管治理模式,成立市、区间限塑治理联席会议,形成塑料污染治理合力。特别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鼓励消费者养成自带环保购物袋的习惯。

  9日上午,政协委员们开始匆忙出现在驻会的酒店里。行李箱、文件袋是委员们手头的“标配”,“今年带来了什么提案、建议?”是他们聊天的热门话题。

  参加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的委员们怀揣沉甸甸的“委员作业”,陆续向大会报到。未来几天,他们将围绕党政所思、群众所盼,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共绘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美好蓝图。

  体温测量,核算检验测试采样,出示健康码,提交健康申报表,核实健康信息后领取证件材料……市政协致公党界别委员张伟拖着行李箱,早早来到驻地报到。

  作为中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的张伟说,近段时间,深圳接连推出惠企纾困30条措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实招”等,对实体经济、高科技企业和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进行大力扶持,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强力推动经济稳增长,极大地提振了企业信心。

  市政协台盟界别委员彭琛表示,过去一年,虽然有疫情影响,但是委员的履职活动不停,她所在的台盟界别围绕在深台商台胞在疫情期间面临的困难开展了调研,并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台胞核酸检测、疫苗接种以及生产经营等问题。“我们很珍惜这次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政协会议,我们把呼吁深圳建成棒球之城的提案带到会上,希望能够通过棒球之城的建设,推动两岸青少年的文化交流,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彭琛说。

  “这次政协会议大家期待已久,并且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压力下召开,每位委员和工作人员都为此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市政协民革界别委员王雪在报到时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今年,她和其他几位委员联合提交了关于推动前海海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提案。

  “深圳是一个向海而生的城市,在发展海洋和港口相关的产业上具有优势。前海扩区后成为深圳资源条件最好的空间板块,国家、省市对大前海海洋经济发展寄予厚望,亟须加快海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造前海蓝色样板。”王雪建议,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围绕打造世界顶尖的海洋设备检验检测中心目标,建设若干海洋科研试验项目,推进中国数值水池(二期)等海洋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系统谋划实施路线图,分步有序推动领跑产业、抢跑产业、跨界产业、前瞻产业的培育与发展,有序推进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

  市政协工商联界别委员吴宪则关注如何深层次地融合创新链和产业链。她和记者说,全过程创新链如空间、设备、人才、科研成果、市场等创新资源应该得到更高效的聚集和协同,创新链需要与产业链深层次地融合。为此,她建议,要保障“链主”企业供应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对有强链补链能力的企业给予保障支持,完善产业链生态,鼓励“链主”企业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对于具有强链补链的细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也应考虑个性化需求,争取做到“一企一策”。

  “现在医疗机构慢慢的变多,制造出的医疗垃圾也慢慢变得多。加上疫情影响,涉疫垃圾的量也非常巨大,如果不及时作无害化处理,将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这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健康的大问题。”在委员报到现场,市政协台联界别委员赵晓山说。

  “建议深圳在推进医疗单位做源头减量的同时,稳步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可以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鼓励建设医疗废物区域性集中处置设施、医疗废物协同处置设施,第一先考虑与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协同处置,完善医疗废物应急处置体系。同时,出台有关政策法规,使生活垃圾焚烧企业协同处置医疗废物合法合规,解决企业后顾之忧。”赵晓山认为,可以在我市选择一家或两家技术成熟的生活垃圾焚烧设施作为技术改造试点单位。通过优化工艺流程,强化管理、卫生防疫要求和人员培训,承担医疗废物协同处置任务,缓解目前我市医疗废物处置压力。

  “养老需要设施保障与精神富足齐头并进!”市政协特邀香港界别委员孙蕴表示,要切实提高养老服务和老年人生活品质,做到老有颐养,使每一位将老或已老之人能得到有尊严、高质量的生活,感受到“夕阳无限好”。她认为,在基础设施保障建设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

  “对于中国老年人固有的以家乡为根的传统理念,搬离熟悉环境不切实,因此,完善居家养老和社区就近养老的服务相对更为可取和快速有效。”孙蕴建议,要依托网络站点平台和手机APP,便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服务的“关怀模式”提供助餐、助浴、助行、助医等居家上门服务等。在精神层面,要为老年人提升幸福感,给予一定的福利政策,鼓励志愿者积极到社区关爱老人送温暖,给予老人心理抚慰,充分的发挥社区老年服务作用。

  在《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前海方案》)出台后,如何逐步推动前海与港澳实现“软”“硬”联通?记者从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了解到,方舟、曾灯发、陈国雄、刘根森、庄紫祥、李培垭等多名市政协特邀香港界别委员已向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提交集体提案,建议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海洋新城打造深港深层次地融合试验区,试验区内实行最高自由度贸易标准、最便利营商环境、最优惠税收制度、最便捷通关安排。

  “《前海方案》印发实施以来,上下联动、左右并进的格局已形成,谋改革、促发展的势头更加凸显,但仍存在一些困难与问题亟待重视解决。”首先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水平有待提升。委员们认为,前海的改革创新主要以程序性创新和便利化创新为主,在CPTPP、RCEP、CAI等国际高水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议题的研究、对接和试验方面存在不足。其次是推动与香港深度合作还有待加强。一方面,两地制度规则和法律和法规存在比较大差别。在推动深港合作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制度规则、法律突破,且大部分事权在中央,推动改革创新需要的环节和流程都比较长。另一方面,对港合作机制还不够健全,香港政商各界和社会各方面全面参与前海开发建设、共享前海发展成果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为此,委员们在《关于推动前海与港澳实现软硬联通,促进市场要素高效便利流动的提案》中提出,前海需抓住“扩区”与“深化改革开放”两个重点,更多地采用创新的合作模式,进一步探讨与香港共同谋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分享。

  “要通过制度创新探索提升深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委员们提出,前海“扩区”后,机场、会展、海洋新城是未来珠三角基础设施和交通设施最密集的地区,空港、海港、高铁、城市轨道、过江通道都在这里汇集和交织,拥有功能强大的设施体系。

  因此,可以将深圳机场北侧的海洋新城建设成为与深圳西岸区域有天然水道隔离的填海岛屿,打造深港深度融合试验区。

  “试验区应拥有最高自由度贸易标准、最便利营商环境、最优惠税收制度、最便捷通关安排。”委员们建议,试验区可以借鉴横琴模式,突破传统保税区模式,对境外进入深港深层次地融合试验区内的货物实行高度开放的国际运输和清关管理。除相关规定不予免税或保税的货物外,对从境外进入深港深层次地融合试验区与生产有关的货物给予免税或保税,对企业间的货物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

  委员们认为,试验区内应该多管齐下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如探索在深港深度融合试验区的企业,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适用香港法律;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向国家部委争取建设实验区至香港的直达国际数据专用信道等。

  税收方面,委员们认为,试验区可以执行香港现行税收政策,统一征收15%的企业所得税,税收由深港共享。同时,为吸引港人北上,建议在试验区的香港执业资格人士、港籍大学毕业生以及新注册的港资公司可以提供两年免税期。鉴于深港两地都有在科研、技术、金融、专业服务以及商业方面做人才频繁往来的需求,委员们建议设立出入境口岸并做好人员出入境便利化安排。

  “试验区的建设,一方面为来此地工作和生活的港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提升港人北上发展意愿;另一方面,也可使香港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所有的环节上与深圳紧密相连,促进深港协同发展。”委员们说。

  深港交通硬联通,是实现市场要素高效便利流动的重要基础。但委员们调研发现,目前深港间的交通线路不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委员们建议,在高铁层面,以建设深圳到江门的高铁为契机,沿线增设站点,谋划开通深圳机场到香港西九龙的直达高铁列车;在地铁层面,目前香港已规划新修一条从新界西北洪水桥到前海的铁路,建议在大前海范围内沿线多增设接驳站点,使得香港和深圳的地铁网络有更好的衔接。